首页>>>
[ 佚名 网络 2010年7月6日]

《林家铺子》影评

    有些老电影拍得不差,但是时间一久,便显得老土过时﹔相反,有些则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无论摆在何时何地来看,都能让观众找到共鸣。明显地,1959年出品的《林家铺子》属于后者。

    影片由近代作家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篇,讲述三十年代时期,江南商人林先生(谢添)经营杂货店遇到的种种难题。他用尽办法解决一浪接一浪的生意危机,可是到了最后生意始终无法生存,结果……原著小说本是短篇,内容长度恰好适合改篇为电影。事实上,编剧家夏衍的剧本也十分忠于原著,不论是对白或者剧情,都大致保留,改动不是太多。有趣的是,夏衍在三十年代也曾改篇茅盾的另一个短篇小说《春蚕》为电影剧本,由程步高拍成电影,也是中国电影的经典名作之一。

    影片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于原著茅盾对于商业社会的架构和运作模式的深刻认知。他的小说文字精炼,透过简单的故事,往往在轻描淡写之间,便一针见血地道尽世情和时局,以及商业社会百姓那种互动的关系。当然,编导水华和夏衍对于原著融汇贯通,能够保留并转化其精髓,成功以电影的形式表达,其功劳也自然不可抹杀。水华的导技颇为沉实老练,镜头设计和场面调度都显出高度的专业性。他常喜欢以推动的镜头去突出一些情节上的转折,颇能加强戏剧效果,尾段的湖上小舟更是融情入景,做到国画式的情景交融意境。唯一要弹的是非常吵耳的配乐。这些配乐有时和剧情并不配合,有时又嫌过份催谷,有时更大声得盖过演员的说话,可算是全片最大败笔。

    林家铺子破产的故事,是要反映日本侵华时代的社会面貌,本来放在今天来看,已不合时宜,但现在还能让人产生共鸣,很大原因在于片中对于商人经营的生动写实细节。林先生为了店铺,一方面要巴结政府要人,一方面又要应付债主,难题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为了生存,更不惜无情地充公欠债者的财产……这一切一切的情节,都赤裸裸地展示出商场上的尔愚我诈,无论是在故事中的1930年代,或者是21世纪的今天,都会发生,纵使时代已变,营商条件也不可同日而语,但从商业本质来看,是没有什么不同的,所以特别容易令人感同身受。

    片中所有演员都演得称职,当中以谢添最为惹人好感。内地演员多受正式戏剧训练,演技虽然富说服力,但有时未免太认真过火,配上过份「姿整」的化装,就更样板化了。可是谢添有点不同,他的演出永远不温不火,表情和动作都是自然流露似的,很多场戏都掌握妙绝,让人印像难忘。

    以21世纪的角度来看,撇除技术上的缺陷,《林家铺子》在各方面仍是很优秀的作品,值得观众翻看。适逢近年很多旧片影碟重新推出,就更不容错过了。


《林家铺子》剧情介绍

    1931年,日本武装侵略中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各地青年学生纷纷掀起抵制日货的运动。这一风潮也波及浙江杭嘉湖地区的一个小镇。 林家铺子老板的女儿林明秀因穿了一件日本货的旗袍而遭到同学们的鄙视 ,她羞怒地回家哭闹。此时,当地国民党党部却通过商会余会长借检查日货为名,到各家商店勒索。

  当晚,林老板用四百元贿赂了余会长,得到了出售日货的默许。于是,东洋货改头换面成了“国货”,陈列在林家铺子的货架上。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上海某商行的收帐员赶来向林老板索讨债款,林老板只好向放高利贷的钱庄求助。因时局动荡,钱庄非但不肯再贷,而且还要他在年关前还清旧债。幸好铺子的伙计寿生从乡下收帐回来,才使林老板用还一半拖一半的方法, 送走了上海的收帐员。年关过后,为向上海来的一批难民推销日用小百货,林老板到零趸小店里索债提货,用 “一元一套”的办法招揽顾客。

  正在生意兴隆之时,国民党党部却找借口抓了林老板,警察局卜局长也要强娶林明秀为姨太太。林家不知所措,寿生花了几百块钱才把林老板赎出来。在走投无路之际,林老板匆忙把女儿许配给寿生,然后席卷所有,带着女儿悄悄出走躲避。林家铺子倒闭了。有权有势的债主们闻讯前来争夺封货 ,而张寡妇、朱三太那些老弱孤寡的债权人却被警察阻挡在林家铺子的门外,她们的血汗钱白白被林老板拐骗走了。在拥挤的人流中,张寡妇的孩子被踩死,她则完全疯了。

上一页:《台北星期天》影评、剧情介绍

下一页:《菊次郎的夏天》剧情介绍、影

超级搞笑脑筋急转弯 网站地图

最新脑筋急转弯   最新谜语

爆笑笑话  最新笑话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