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佚名 21cn 2009年1月19日]

 

  一如既往地称之为“旅行”,而非“旅游”,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行,是一种行走,可以毫无目的地行走,也可以仅仅为了某种信念行走,还可以为了一种情绪,或者一个人,而游,仅仅是为了那里的景色,景色不美,游也没有意义,它于我,一直是旅行团的那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

  事先没有任何准备,没有预定房间,没有安排路线,也不知道这样去了到底是为了什么,但确实是去了。

  撒开双手,骑着自行车行驶于束河至古城的公路上,除了盯人的阳光,没有任何感觉,甚至在站在古城的巷子里时,仍然没有任何感觉。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文字来描述古城给我的第一印象,找不到任何一个合适的词,没有任何想要记录的冲动,我在想,也许,这一次的丽江行就这样了,不会留下任何文字。对它,没有欢喜,连失望的感觉都没有。

  我把这些归结于自己的身体,从出门的那一刻开始,身体就开始跟自己较劲,没有舒坦过。这样给了自己折磨,也就没有心思去体味古城的韵味或是对其产生厌恶的情结了吧。

  一直到第三天,都没有任何写字的冲动。

  下午的时候,爬上了嵌雪楼,不高的楼,却几乎可以看见古城的全貌。层叠的砖瓦好像让自己找到了想要的感觉,一种莫名的冲动也随即而来。还是可以为丽江,为这次旅行记下些什么的。静静地坐在那里,蓝天,白云,古城,闭上眼睛的时候,发现对这里并没有半点勾勒,也许,这也是在看到人潮拥挤的古城小巷时,并无厌恶情绪的原因所在。

  没有上到万古楼是自己的遗憾,本以为站在更高的楼上,可以看见更美的古城全景,却在晚上到达时被紧闭的大门拒之在外。如果看到了,也许可以写出美丽的文字,而现在,就只是这样了。

  并没有露宿街头,丽江古城的安宁给了我们便宜的客栈。住在丽江木府旁边的自由生活驿站,大大的院子,可以晒一整天的太阳,房间也很干净舒适,本来打算每天换一家客栈住住的,但是在古城里逛找了好久,最后还是选择住这里不再换了。客栈老板是两个年轻的小伙子,也很热情,玩户外的,那天刚好看到他们去梅里雪山回来,院子里很多人很热闹。  听说古城里有自行车出租的时候,显然每个人都是兴奋的,因为我们毫不犹豫地跑到玉河广场租下它们,并推着它们压过古城的几乎每个角落。想要骑着它们到拉什海,不过一个小时的车程,只是在尘土飞扬的残疾的马路上,谁也没有勇气继续骑下去,它好像是个无法到达的地方,也许,只是因为我们都累了,在古城的穿梭中浪费了太多的气力。

  坐在湖边吃苹果,没有人嫌弃湖水不干净,照样洗了吃,坐在那里,一口一口地往嘴里送,下一个站点,会是什么地方?

  喜欢这样没有目的的行走,却不保证别人也喜欢,所以,心里一直存在着内疚的情绪。第一天像无头苍蝇一样地乱窜,让大家疲惫。

  最后一天,决定去束河住上一日,呆在束河的那天,是快乐的。没有古城里如织的酒吧,流水的人群,却有清澈的九鼎龙潭,那是整个束河所有用水的源头,清澈得看不见水的存在,灰黑色的鱼在里面漂来漂去,没有这些鱼儿,照下相来,谁会相信这里有水呢,定说是块平地。

  是不是源自雪山的水都那样的沁凉,啤酒,饮料,放在竹框里,用麻绳拴着丢在顺流而过的河水,或者称作小溪里,天然冰箱由此而成。

  喝一碗酸梅汤,除了那昂贵的价格,一切尽如人意,酸甜可口,冰凉解暑。

  走过那座石砌小桥的时候,莫名地喜欢,无意间听见路边老板一句:千里走单骑就是在这里拍的。细细看去,果然是高仓健出现时站的那座桥,难怪倍感熟悉。不知道同伴们是不是像我一样有一种很奇怪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想没有吧,因为除了我,他们并没有看过千里走单骑,很少有人喜欢那样的片子。

  突然想要出现在元谋土林,那个高仓健与男孩建立友谊的地方。

  一直都叫嚣着坚决不去玉龙雪山,因为不想如蚁的人群破坏了雪山在心里的神圣。也一直相信,每个人对某件事,某个人,甚至某个地方都有宿命的缘份的,所以,即使铁了心不去雪山,却还是在最后一天的行程里安排了。这样的改变,仅仅因为姚姨的一句话:骑马上雪山,把雪踩在脚下。姚姨是个地道的东北人,说话一口的东北味。我想,不单是姚姨对雪山的描述吸引了我,还包括姚姨的声音。

  很早起来,上了路。第一次骑马,马夫是个十七八岁的纳西小伙,没走多远就放了心地把缰绳交给我自己拉着,而自己也没有任何恐惧地那样握着,尽管是第一次骑上那还算庞大的动物。

  上得越高,马走得越慢,十步一歇。陡峭的地方需要下马徒步,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双脚已不太听从使唤,很久才适应。

  小伙子告诉我,那是一匹15岁的马,这不由让我想起“老马识途”这样一个成语。怪不得它会自己乖乖行走,并且会自己找便于行走的山路。

  3800米的流沙坡,是马匹能到达的最高点,再也无法攀登。本以为自己可以如愿以偿地徒步一个小时以后见到白皑皑的玉龙白雪,却无奈本就不适的身体做怪,起了高原反应,反不抵从平原来的朋友,一路向前,终把白雪踩在脚下。

  是谁说过这样的话:不去雪山白到丽江,去了雪山却发现白去雪山。这是一种嘲讽还是客观描述?我想,是因为很多人自己把那里想象得太美好,希望大了总是更容易失望,对吗?

  我没有华丽的词藻去描述丽江,也没有很多的感慨去形容5500多米的雪山。坐在流沙坡下的石头上远望的时候,突然想起了一些话,是安妮的:看到美景奇观,更不愿意拍照,镜头会扭曲和减弱它们的美。我想是这样的,当我把那一片广袤土地框在镜头里时,顿时失色。它们在那里时,是立体的,是有生命的,而在镜头里,却变得平面死寂,我们只能把它们留存心里,而不是镜头里。

  那一片,静静地站在那里,如果没有四周的山群,那会是一片平原,一望无际,依稀有古城的影子,我总认为,这时看见的古城是最美的,因为距离而美,就如雾里看花般美,就像我们一直说的得不到的就是最美的,也正所谓“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再次穿过那一片似乎没有边际的棱竖着数多黑色石块的土地,马夫没有把我们送回上马的地方,自己行走回去。

  并没有因为没有摸到雪而沮丧,这样的旅程已经带给自己某些冲击。重要的是旅途的过程,这句话对于自己已经不再是一句安慰,而是真切的感受。

  不知道会不会再次出现有丽江的土地上,也许会,仅仅为了看看拉什海。仅仅因为一个简单的理由出现在某个地方,是件很幸福的事。

上一页:平遥:做古城的一个匆匆过客

下一页:“飞天车”首次试飞上非洲 售

超级搞笑脑筋急转弯 网站地图

最新脑筋急转弯   最新谜语

爆笑笑话  最新笑话  电脑版